產(chǎn)品經(jīng)理溝通實戰(zhàn):以洞察、同理、情緒控制踐行非暴力溝通

2 評論 1462 瀏覽 8 收藏 13 分鐘

在職場中,暴力溝通常常導致沖突和效率低下,而產(chǎn)品經(jīng)理作為團隊的協(xié)調(diào)者,尤其需要掌握有效的溝通技巧。本文以產(chǎn)品經(jīng)理的視角,探討了如何通過非暴力溝通方式改善職場溝通環(huán)境。

今天分享的內(nèi)容有點嚴肅,用一個輕松的開頭(套用一句歌詞):只要人人都用非暴力方式溝通,職場就會變成美好的人間。

不知道你是否遇到過這些場景?

老板說:

“航空火箭都飛到月球上,通用人工智能都來了,我們還有什么功能實現(xiàn)不了的?” ——道德判斷

銷售說:

“這個功能競品都有了,為什么我們沒有?”——做比較

渠道說:

“怎么別的系統(tǒng)都能做,什么需求到你們這都解決不了?”——道德判斷

客服說:

“這個需求很多家客戶反饋,我們每次都需要花費很多時間解釋,咱們什么時候可以排期解決?。俊薄赖屡袛?/p>

客戶說:

“我的需求已經(jīng)表達清楚了,剩下怎么解決是你們的問題,如果解決不了,那購買你們系統(tǒng)做什么?這么簡單的東西都做不了?!薄獜娙怂y

研發(fā)說:

“我不管了,反正我改了,讓測試去測吧。如果有問題,我也改不動” ——逃避責任

產(chǎn)品經(jīng)理說:

“這個技術實現(xiàn)上,也沒太大難度,我們的競品已經(jīng)實現(xiàn)了,咱們?yōu)槭裁磳崿F(xiàn)不了?”——道德判斷

這些場景都展示了暴力溝通的特點,即通過強制、威脅、評判、命令、懲罰等手段,讓一方試圖主導對話并迫使另一方屈服。

《非暴力溝通》一書的作者馬歇爾·盧森堡博士,把它們總結(jié)為四類:

第一類是道德判斷。即使用自己的價值觀評價別人,凡是跟自己價值觀不符的情況都不對。比如你太自私了、你太沒用了;

第二類是做比較。即將對方與別人進行比較,讓對方的自尊心受到極大傷害。比如你看別人是怎么做的、為什么別人可以就你不行;

第三類是回避責任。即淡化自己應該承擔的責任,而把責任歸咎于別人。比如這是你的工作、都是因為你才導致現(xiàn)在的局面;

第四類是強人所難。即將個人意愿強加給別人,并可能伴隨著威脅、命令等。比如你就這么做、別說了聽我的。

正是這些暴力溝通場景,導致我們在辦公室,經(jīng)??吹綘巿?zhí)、斥責、咆哮、拍桌子、摔會議門、飛速敲擊鍵盤或砸鍵盤等情緒失控的場景。

如果你期望有一個和諧的工作環(huán)境,從自身做起,學習使用非暴力溝通方式吧。

它主要有四個關鍵步驟(即觀察、感受、需要、請求)和一個前提(同理心)。

第一步:觀察。關鍵點是觀察后陳述事實而不作評判。

比如客服可以說:“在過去的2周有5家客戶反饋這個需求”,而不是說“這個需求有很多家客戶反饋”。

研發(fā)可以說:“這是你第2次改需求”,而不是說“怎么又改需求”。

第二步:感受。關鍵點是表達自己的情緒感受,而不是想法。

比如老板可以說“聽到你們說這個功能做不了,我感到很失望,也知道你們的困境,不知道是否還有別的可能性?”,而不是說“太空飛船都上天了,還有什么做不了。”

第三步:需要。關鍵點是提出明確需要,而不是要求。

比如渠道可以說:“我們現(xiàn)在沒有x功能,而競品有,目前客戶在對比不同系統(tǒng)之間的差異,咱們有什么應對的解決方案嗎?”,而不是說“為什么這個功能競品有,而我們沒有。”

第四步:請求。關鍵點是提出明確請求,而不是命令。

比如客戶可以說“我們的需求溝通清楚后,麻煩你們從專業(yè)角度看看,是否有什么好的解決方案?我們可以接受付費方案?!?/p>

最后是同理心。我們首先關注他人的感受、需要和請求,而不僅僅是自己的。

具體怎么做呢?

觀察、識別和表達感受,讓感受與需要連接,最終用清晰、具體、正向行動語言向他人提出可行的請求。

以下是一些工作中的幾點實用心得:

第一,直接表達需要與請求,而不分析對方的問題。

我們在溝通時,習慣性會隱藏真實需要,而采用一種隱晦方式進行表達,仿佛有表達羞恥一般。同時,也會習慣性用分析、指責他人的行為來表達自己的“需要”。

比如你期望研發(fā)同學可以明確項目工期,可能會說:“咱們每次評估需求都比較慢,這次客戶比較著急,麻煩盡快評估下工期”。

而不直接說:“咱們承諾客戶本周三前告知上線時間,所以期望周二下班前評估出明確工期,可以嗎?”

第二,同理他人的情緒感受和需求,而不急于解釋、反對、質(zhì)疑或評判。

當我們面對別人的反問、質(zhì)疑或批判時,可能會有四種反應:指責自己、指責他人、同理他人、同理自己。

其中指責他人是我們最常用且最容易暴力溝通的方式。

比如當渠道問:

“我的問題是,為什么之前都不會觸發(fā)?現(xiàn)在觸發(fā)了?”

面對對方的反問,你會感受到被質(zhì)問、被指責的感覺,下意識會針鋒相對的回復:“哪里不觸發(fā)了?怎么不觸發(fā)了?這里我們一直沒更新過?!?/p>

結(jié)果就是相互指責,不歡而散。

更好的應對方式,可選擇同理他人的需要與請求,以及說出自己的需要與請求。同時,學會不把自己的情緒波動,歸結(jié)于對方的行為。

比如上述問題,可以回復說:“嗯,客戶是期望不自動觸發(fā),是吧?”。

如果他回復:“是的,客戶說之前是不會觸發(fā)的?!?/p>

可繼續(xù)追問:“嗯,如果是讓客戶自定義配置是否觸發(fā),是否可以?”

他回復說:“預計什么時候可以?”

可回復說:“我們現(xiàn)在的承諾需求比較多,你可見我簽名上的鏈接,而客戶需求是合理的,卻不算阻塞業(yè)務,所以計劃會放到2025年Q3規(guī)劃里。”

第三,不使用反問句

讓我們感到憤怒的不是他人的行為,而是我們頭腦中對這些行為的解讀和看法。

比如銷售說:“為什么競品都有這個功能,而我們沒有?”

他的需要可能是“我要簽約一個客戶,他們需要這個功能,避免丟掉客戶”,但他不表達自己的需要,而是用帶有指責性質(zhì)的反問句。

一般情況下,我們會把它解讀為“指責”,一旦如此認定后,你可能也會反擊:“我們?yōu)槭裁匆欢ㄒ羞@個功能?龍生九子,各有不同?!?/p>

對方會解讀你的反問為“推卸責任”以及“質(zhì)疑對方”,進一步會把這次溝通演變?yōu)橄嗷ブ肛煛?/p>

所以,我們需要避免使用反問句,以及無論對方使用什么樣的表達方式,你都不要過度解讀,而是專注于他所表達內(nèi)容背后的需要以及請求,對應提供解決方案即可

比如你追問:“嗯,我們現(xiàn)在沒有這個功能,你是有客戶需要這個功能嗎?你可以描述下客戶的具體需求場景,我們看看是否有什么好的解決方案?!?/p>

不使用反問句,還有另一類適用場景。

比如跟客戶介紹其需求的解決方案,或評審需求時,每次講完后,你可以問一句:“我表達清楚了嗎?”,而不是問“你們聽懂了嗎?”

前者是把溝通的問題歸結(jié)于自我的表達方式,后者是把它歸結(jié)于對方的接收信息的能力范圍(可能會有指責的嫌疑)。

第四,學會用真實、具體、正向、量化的語言表達,而不要習慣性使用“大概”、“應該”、“很多”等模糊詞語。

比如研發(fā)說:“怎么又改需求了?”,你可以進一步明確回復到:“嗯,確實因為種種原因,我修改了2次需求,下不為例?!?/p>

或在回復渠道需求規(guī)劃排期時,可以說:“我們現(xiàn)在已承諾了6家客戶需求,其中2個屬于1個月以上工作量的大項目,所以當前客戶需求合理,但優(yōu)先級會低點,計劃放到2025年Q3規(guī)劃里?!?/p>

而不說:“我們承諾需求很多,可能不太好排期。”

第五,優(yōu)先關注解決方案,而不是問題原因或推脫說辭。

問題背后隱藏的是情緒,情緒背后需要的是解決方案。

如果對方采取暴力溝通時,不建議“以暴制暴”的方式(比如質(zhì)疑對方目的或只是解釋原因,而是洞察對方需要和請求后,對應提供解決方案。

比如客服問:“這個需求已經(jīng)有很多家客戶反饋,我們每次都需要花費很多時間解釋,咱們什么時候可以排期解決啊?”

可以明確表達自己的需要與請求后,給出對應解決方案。

比如“請先整理一份客戶需求清單(即需要),明確重點需求及期望解決時間(即請求),我會結(jié)合現(xiàn)有需求情況,最終給你一個明確排期(即解決方案)?!?/p>

而不是回復:“我們目前已有承諾需求比較多(即強行解釋),可能不太好排期?!?或 “你先提需求池,后續(xù)統(tǒng)一規(guī)劃(即推脫)。”

專欄作家

邢小作,微信公眾號:產(chǎn)品方法論集散地,人人都是產(chǎn)品經(jīng)理專欄作家。一枚在線教育的產(chǎn)品,關注互聯(lián)網(wǎng)教育,喜歡研究用戶心理。

本文原創(chuàng)發(fā)布于人人都是產(chǎn)品經(jīng)理。未經(jīng)許可,禁止轉(zhuǎn)載。

題圖來自 Unsplash,基于CC0協(xié)議

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,人人都是產(chǎn)品經(jīng)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。

更多精彩內(nèi)容,請關注人人都是產(chǎn)品經(jīng)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
評論
評論請登錄
  1. 其實我現(xiàn)在覺得即使是可以明確表達自己的需要與請求后,對方其實如果還是沒理解意思也還是會無法給出對應解決方案

    來自廣東 回復
    1. 嗯,可能。但清晰表達自己的需要跟請求是前提,其次是洞察對方背后的需要跟請求。當雙方共識后,才去尋求解決方案。并避免自己的需要讓別人猜,別人的需要不理睬的情況。同時,停留在對對方的質(zhì)疑、評判,甚至質(zhì)問等情緒中進行溝通

      來自北京 回復